一、实验室简介
“高端装备先进感知与智能控制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以下简称“实验室”)依托安徽工程大学2019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。目前,实验室具有固定研究人员60人。实验室现已形成四大研究方向:复杂系统建模、控制与优化,移动机器人感知与智能控制,微网电能质量控制与能源互联网优化调度,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智能自主控制。实验室建有实验和办公用房面积3200平米,主要仪器设备和试验系统总值达3000余万元。
实验室旨在瞄准“中国制造2025”,主动适应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战略需求,以高水平科学研究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,坚持走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,积极开展理论探索、技术突破、制度创新、产学研合作等工作,同时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。
二、组织机构图
1、学术委员会
2、实验室日常领导
主 任:陈其工
副主任:江明(常务)、葛愿、吴小太
秘 书:刘宇辰
3、研究室组成
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、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,将实验室按功能模块划分为5个功能区,分别是:公共平台区、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工作区、研究方向工作区、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区、研究生工作区。其中,公共平台区包括:(1)服务器机房、(2)小型会议室、(3)资料室、(4)展厅、(5)仪器设备存放室、(6)检测技术与节能装置省级重点实验室、(7)电气传动与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、(8)能源互联网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工作区包括:(1)王子栋工作室、(2)现代控制理论研究所、(3)“复杂系统建模与网络化智能控制”创新团队工作室、(4)“能源互联网”创新团队工作室。
三、研究方向
实验室已建立了四个研究方向,分别为:复杂系统建模、控制与优化,移动机器人感知与智能控制,微网电能质量控制与能源互联网优化调度,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智能自主控制。
方向一:复杂系统建模、控制与优化(带头人:吴小太教授)
围绕地方及区域在智能制造、通用航空、轨道交通装备、现代农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需求,通过信息科学、系统科学与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,从复杂性与多尺度视角深入探索复杂信息系统多层次、多尺度耦合关联机制及动态时空特性,发展复杂信息系统内嵌底层逻辑和物理内涵,构建融合复杂性科学和多尺度分析的复杂信息系统建模、控制与优化新的理论体系,为基于复杂性的精准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。
方向二:移动机器人感知与智能控制(带头人:黄宜庆教授)
聚焦安徽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-下一代机器人,突破移动机器人视觉感知系统与核心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,解决群体移动机器人实时导航与协同路径规划、分布式协作地图构建等技术难题,研发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的通行域感知、语义地图制作、人机共融动态环境下的定位与地图更新等核心系统软件,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下一代具有合作、学习和感知功能的智能移动机器人,推动移动机器人和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发展。
方向三:能源互联网运行控制与优化调度(带头人:葛愿教授)
围绕国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,建设能源互联网开放创新研究平台和能源互联网省级创新团队,重点解决能源互联网领域多种能源接入转化与协同调控、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控制、车网协同智能充放电控制、多能互补优化调度等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研制能源路由器、能源物联网关等核心装置,开发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等核心软件,建成区域能源大数据共享平台,创新能源大数据服务模式,提升能源综合效率,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。
方向四: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智能自主控制(带头人:韩超教授)
聚焦安徽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-智能汽车与车联网,以新能源汽车为平台,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,重点解决高性能电机驱动与智能控制、新能源汽车系统控制、能量优化管理与控制等核心问题,研发智能汽车环境感知、目标检测与跟踪、车路协同、路径规划与决策等关键技术,建立多维度研究、测试与展示系统,以智能农业、智能消防、智能物流等应用领域需求为突破口,解决领域内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并实现产业化应用。
四、研究队伍简介
实验室主任:陈其工
学术委员会主任:陈学东
主要研究人员:吴小太、刘宏建、费为银、何广、郑群现、鲁麟,黄宜庆、江明、刘丙友、许钢、魏利胜、陈孟元,葛愿、刘世林、陈其工、张春、高文根、张艳,韩超、郭兴众、杨会成、陆华才、卢桂馥、王冠凌、陈乃金等。
五、联系方式
联系人:葛愿
电话:18205538515
传真:0553-2871608
邮箱:geyuan@ahpu.edu.cn
地址: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8号